ENGLISH| 返回旧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学工 > 正文

转载-第十九届学术科技节丨“新”耀珞珈,播种科创之梦——星辰人才计划系列活动顺利举行

更新时间:2024-08-04

为提升研究生学术素养,激发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研”良好氛围,引导研究生同学将理论学习研究成果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由信息管理学院主办、信息管理学院研究生会协办的“新”耀珞珈,播种科创之梦——星辰人才计划系列活动之学科竞赛交流会于2024年8月2日晚成功举办。

本期讲座主题为“跨界融合,以创新视角引领未来发展”,活动邀请到2022级数据科学硕士生李欣儒和2021级情报学博士生汪璠作为主讲嘉宾。

李欣儒同学以“随信远航,科创筑梦”为题,结合自身赛事经历,分享关于数学建模竞赛的赛前准备工作和注意事项,并针对“跨学科视角探索新的研究发展”这一话题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首先,她建议同学们关注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的官方网站(https://cpipc.acge.org.cn/),通过官网上的关通知掌握各赛事的举办时间、赛道分类等具体信息。同时,李欣儒同学强调大家要重点关注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官方网站(https://cpipc.acge.org.cn/cw/hp/4#previous-reviews),以获取往年优秀论文和选题信息,全面充分地了解竞赛的情况和实时变化。

其次,李欣儒同学从技能准备、团队组建和报名缴费三个方面对赛前准备工作进行了介绍。

技能准备。数学建模竞赛包括建模手、编程手和论文手,作为信息管理学院的学生,大家可以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分工。在建模方面,李欣儒同学推荐大家参考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数学建模算法与应用》一书进行学习;在编程方面,大家需要熟悉python的Numpy、Pandas、Matplotlib和Seaborn等数据处理和可视化工具,同时掌握梯度下降法、牛顿法、遗传算法、决策树、随机森林和支持向量机等算法优化方法;在撰写论文方面,大家需要提前练习word或latex的论文编写软件、掌握ProcessOn 和Visio等流程图和思路图的绘制软件、参考历年获奖论文制定写作大纲,最终针对选题形成逻辑通顺内容完整的解决方案。第二,团队组建。李欣儒同学建议大家跨学科组建团队,充分发挥不同学科的技能优势。同时,她认为可靠和稳定的品质是筛选队友的关键。此外,她强调了线下组队和线下参赛的重要性,同学们可以在竞赛前提前预约确定竞赛场地,以保证大家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对话和交流。在比赛期间,队员之间需要实时保持紧密联系,以保证参赛节奏的正常有序进行。第三,报名缴费。李欣儒同学指出在报名缴费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填写信息的准确性。针对学校可以报销的竞赛,同学们需要在报名缴费之后下载好对应的发票,并填写好相应的税号和发票抬头。报名缴费后同学们需要继续关注参赛资格的动态,直至最终通过审核。

同时,李欣儒同学也从题目选择、时间安排和身体健康三个方面向大家分享了比赛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第一,题目选择。数学建模的选题分类往往具有规律,如A题一般是纯数学问题;B题一般偏向图论和规划预测等问题;C题一般偏向统计、经济和数据分析等问题;D题一般偏向运筹学;E题和F题的建模和编程难度相对较低,但是选择人数多,同一赛道竞争更激烈。因此李欣儒同学建议大家在拿到题目后就对选题进行初步的筛选,结合队员擅长点、思路成熟度和题目竞争度进行综合考量,最晚在当天下午2点前确定最终选题,并且坚持完成,切忌中途换题。第二,时间安排,大家需要合理规划建模编程和写作的时间,论文的写作过程需要和建模编程同步进行,论文手可以在队员建模和编程的前期同步撰写背景描述、相关工作和问题分析等板块,而不是在建模编程等工作完成后才开始进行,这样势必导致完稿时间的紧张。第三,注意身体。数学建模比赛的举办周期长,对队员们都是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挑战,科学地调整作息是大家高效比赛的关键。李欣儒同学建议大家只在提交论文的最后一天“挑灯夜战”,在参赛的前几天合理作息,不要因为熬夜影响白天的参赛状态。

最后,李欣儒同学结合数学建模比赛的经历,针对“跨学科视角探索新的研究发展”这一话题分享了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她认为数学建模比赛就是跨学科合作和发展的过程,来自数学院、物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学院等不同专业的同学组成团队,调动自身掌握的背景知识和专业技能,在交流问题的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集思广益完成任务,这就是一种跨学科的发展。此外,李欣儒同学强调大家要打破对学科的刻板印象,不要因为专业的区别而将自己限定在一个领域中,在太阳集团网址这样包容的教学环境中,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主动去学习感兴趣的知识,迸发出独属于自己的学科底色。

在提问环节,针对“竞赛的团队建设及备战过程中的经验技巧”这一问题,李欣儒同学结合数学建模比赛的竞赛经历进行说明,首先,要明确个人在团队中的角色,并承担对应的责任;其次,进行赛前模拟,在此过程中与队员们不断磨合,从而在正式比赛中合理分工,高效完成。

就与会同学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从跨学科视角出发,在拓宽自身研究领域的同时,如何保证知识的延续性”,李欣儒同学建议大家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坚定信念,多积累相应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汪璠以“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赛事”为例,结合其丰富的竞赛经历,解析竞赛情况,作品呈现要求和相关注意事项,分享独特的团队协作、时间管理和应对压力的策略,并总结了竞赛与科研之间“一脉相承,互相促进”的关系,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竞赛挑战,实现个人成长与突破。

首先,他对竞赛基本情况和作品呈现要求进行了细致的介绍。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赛事涉及“人工智能赛”“金融科技创新大赛”“‘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等多项重要竞赛,一般包括初赛、两轮复赛和决赛四个环节。此外,汪璠同学建议大家经常浏览赛事的官方网站(网址:https://cpipc.acge.org.cn/),通过相关通知掌握举办时间、比赛形式和赛道分类等具体信息。

竞赛作品呈现则一般包括PPT、讲解视频、技术文档、代码和支撑性成果五个部分,汪璠同学重点介绍了PPT、视频展示、技术文档三方面的注意事项。第一,PPT通常是团队向评委和观众展示项目的主要方式,需要确保内容简洁明了、页面设计统一且具有视觉吸引力,并在展示前练习演讲,提前检查技术设备,就可能存在的突发状况做好预案。第二,视频展示内容需要涵盖问题描述、解决方案、特点优势等核心内容。作品实际演示时要重点调试视觉效果和音频效果,需要重点关注图像、注释标签、过渡效果、旁白和北京音乐等。第三,技术文档应完整展示项目概览、系统或软件设计、实施方案、测试流程和参考文献。

随后,汪璠同学指出,团队的成果不仅取决于技术准备的完整,还需要成员间的良好通畅的沟通交流,他从“明确的角色和职责”“独当一面的能力”“定期的团队会议”“多样性与互补技能”等四个角度给出了团队工作上的思路和建议。

此外,汪璠同学分享了在备赛到完赛过程中的时间管理和压力应对的方法,他从制定计划、结合科研、保持平常心三个方面展开介绍。第一,分解竞赛各个阶段的具体任务,明确每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和时间节点,标定每项任务的优先级和完成时间。第二,将竞赛与科研任务进行强结合,实现一个项目的多项产出,如论文、竞赛和发明专利等形式。同时运用科学的科研方法,如合理设计实验、精确记录数据、及时整理成果等,提高科研效率。第三,保持平常心,善于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建议,不要中途放弃,与团队成员共同讨论和研究,共同解决问题。在竞赛过程中,及时对研究方案进行评估和调整,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改进。

最后,汪璠同学从四个方面总结了竞赛与科研之间“一脉相承,互相促进”的关系。其一,实践与理论的结合,竞赛加深了对理论的应用和理解,科研应用理论,竞赛落实科研。其二,团队协作与管理,竞赛培养了团队沟通和项目管理能力,这在科研合作和论文撰写中都是关键要素。其三,创新与批判性思维,竞赛鼓励参赛者提出新的解决方法并对此做批判性评估,这与科研工作对创新思维和深入分析能力的要求相得益彰。其四,面向产业界解决实际问题。科创竞赛往往与产业界的实际需求和挑战相结合,使参与者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市场需求,为就业打下基础。汪璠同学也对科研竞赛的注意事项进行了总结。他提醒同学们注意流程把控和时间管理,同时在比赛中保持持之以恒的心态,产出逻辑清晰的作品。

在提问环节,针对“如何平衡好竞赛和科研工作的时间”这一问题,汪璠同学建议大家将竞赛与当前进行的科研任务相结合,做到竞赛与科研同步进行,在研究生阶段尽量将集中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竞赛与科研中。

就与会同学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如何从跨学科视角出发,找到既具有创新性又具有实践价值的研究课题;又如何通过整合不同领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达到促进知识交叉融合的目的”,汪璠同学建议大家多参加学术会议,积极阅读最新的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并在其中找到与赛道主题相关的专题,及时关注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动向。同时向不同学科的同学们交流学习,在交流中促进知识的交叉融合,实现共同进步。

本次讲座聚焦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赛事,分享了行之有效的备赛和参赛经验,增进了同学们对研究生创新实践竞赛的理解和认识。至此,“科创筑梦 随‘信’远航”学科竞赛交流会系列讲座第一期顺利结束,期待下一次更精彩的分享!

来源:信息管理学院研究生会 审稿、责编:邹春航